当然,下面是你提供的文章的改写版本,我保持了原文的语义不变,并适度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,字数变化不大:
---
在逃亡蜀地整整两年之后,至德二载(公元757年),唐玄宗李隆基终于收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——唐军成功收复了失陷已久的长安城!
这时,大唐天下已由太子李亨掌控政务。李亨于灵武登基,史称唐肃宗。面对尚自称“皇帝”的父亲,李亨颇感头疼。为了缓解这复杂的父子关系,他不得不摆出一副诚恳姿态,给唐玄宗上表,请求父亲回长安复位为皇帝,自己则愿意退回太子身份,亲自侍奉在侧。
展开剩余89%看到儿子的“奏表”,唐玄宗心中五味杂陈。李亨当初登基全凭麾下支持与其一意孤行,而今长安已复,李亨却反过来主动要退位,表面看似退让,实则隐含玄机。
最终,唐玄宗答应了儿子的请求,率众北上回长安。与此同时,唐肃宗派遣三千精锐兵马南下“迎接”玄宗。这两支军队一旦交汇,肃宗的士兵便将玄宗护卫的兵马缴械,表面说是为了表达孝心,实则牢牢控制着玄宗的安全。
在这场名为护送实则“软禁”的护驾中,新旧皇帝终于相见。
咸阳望贤宫南楼前,唐肃宗为父亲准备了盛大欢迎仪式。他穿上象征臣子身份的紫袍,恭敬地跳起拜舞,采用胡人的传统仪式表达自己甘愿称臣的心意。
然而,唐玄宗似乎对儿子的舞姿并不十分满意。拜舞结束后,玄宗下楼为李亨披上黄袍,称赞道:“天命与人心,皆归于汝。”
刹那间,左右官员齐声高呼“万岁”,声音响彻云霄,唐肃宗终于安心。
实际上,唐肃宗登基之初的不安,正是被父亲唐玄宗所逼。
唐玄宗一生育有三十子,李亨排行第三。由于长子李琮面容有伤,太子之位在李亨之前一直由次子李瑛持有。
李瑛之母赵丽妃才貌双全,善歌舞,早在唐玄宗为太子时便备受宠爱。赵丽妃去世后,唐玄宗特赐谥号“和”,使其成为唐代极少数享有独立谥号的后妃。相比之下,李亨的生母杨贵嫔,虽与武则天家族有渊源,却在开元盛世几乎默默无闻,若非李亨后来登基,很难在史册上留下名字。
即便出身卑微,李亨却曾险遭父亲亲手毒害。
杨贵嫔怀李亨时,太子李隆基正与姑姑太平公主展开激烈权争。太平公主多次向唐睿宗告状李隆基“耽于女色难当大任”,为达目的,李隆基不得不暗中购得堕胎药。所幸其亲自煎药时梦见神人打翻药鼎,认为天意不允,终未下手。
由于李隆基正妻王皇后无子,李亨出生后便被抱入皇后宫中抚养,王皇后对其极尽宠爱,童年生活幸福安稳。
在皇后的精心教导下,李亨性情仁孝,好学勤奋,过目不忘。虽未得父亲宠爱,但作为王后养子,唐玄宗为他请来了贺知章、潘肃、吕向等名士为师。
然而,做唐玄宗的儿子并非易事。
为防皇子私通外臣,唐玄宗在大明宫南及华清池附近建成“十王宅”,集中安置成年皇子,实行严密监管。入住者三餐由家令供奉,宦官严密监视。每日进宫拜见皇帝,行走时限于坊间夹道,严禁与外界接触。
只要稍有怀疑,皇子便可能丧命,哪怕是太子亦无例外。
开元二十五年(737),唐玄宗因怀疑太子谋反,爆发“三庶人案”。
开元盛世后,唐玄宗宠幸武惠妃,导致王皇后、赵丽妃失宠,太子李瑛地位动摇。武惠妃为武则天侄孙女,善于逢迎,图谋让其子寿王李琩取代太子。她假借“宫中有贼”谎言,召太子李瑛及二王李瑶、李琚穿盔甲护驾,暗中指使驸马杨洄诬告三王谋反。唐玄宗信以为真,怒而废三王为庶人,赐死。
此案震惊朝野,李亨第一次深感皇子生存的危险,明白在儒家君臣伦理中,“君亲师”顺序重于父子情分。
李瑛死后,武惠妃梦见他索命,数月后恶梦成真逝世。她所为皆为让儿子李琩登太子位,但终未实现。
唐玄宗认为与其立一个有外戚和朝臣支持的太子,不如选一个无依无靠者,以防太子干政,制造父子权力冲突。
武惠妃虽死,扶持寿王李琩的宰相李林甫却未罢休。李林甫急促敦促玄宗立李琩为太子,令玄宗心生疑虑,警觉其中朝臣和后宫之间的微妙关系。
当时皇子中,李亨显然对皇权威胁最小。王皇后已故,朝中也不愿浪费资源在他身上。更重要的是,李亨已于开元十四年诞下长孙李俶(后为唐代宗),家族继承稳固。
因此,凭借宦官高力士一句“推长而立,谁敢复争”,李亨得以登上太子之位。
但他很快发现,自己更像唐玄宗手中的棋子。
李林甫对太子极为不满,多次利用宰相势力为难李亨。
唐玄宗对这场父子冲突采取旁观态度,仅在李林甫压迫过甚时象征性维护,令李亨感受到“父爱”。
这场内斗虽减轻皇权威胁,却助长李林甫嚣张气焰,他开始收集李亨的“罪证”,意图铲除太子。
天宝五年(746)春,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入朝上奏,建议罢免李林甫,改由刑部尚书韦坚主持朝政。韦坚为李亨内兄,深得玄宗赏识,但亦为李林甫监控对象。
李林甫得讯后加强监视,元宵夜见韦坚与皇甫惟明密会,遂诬告二人谋反。唐玄宗虽有所顾忌,未迁怒太子,只贬韦坚、皇甫惟明为地方官。
李亨深感威胁,奏请与太子妃韦氏和离,表明不以亲情废法。
此举显然是试探父皇态度,唐玄宗支持斩断太子与韦氏家族联系,放任李林甫清除太子羽翼。
继韦氏案后,李林甫又制造“杜有邻、柳勣之狱”,诬陷王忠嗣谋奉太子,进一步打击太子势力。
短短两年,三起大案,两次婚变,李亨压力巨大。而唐玄宗对此仍感不足,扶持杨贵妃兄弟杨国忠与太子争锋。
然而,杀子废媳、换将打击,不但未削弱李亨,反而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。
如果说盛唐本应平稳发展,玄宗对太子的打压不过是权谋经典,历史却给了他狠狠一击。
755年,“安史之乱”爆发,唐廷应对迟缓,安禄山叛军迅速南下,东都洛阳34天即告失守。
玄宗被迫御驾亲征,授权太子监国,实际权力却被宰相杨国忠所阻。
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玄宗欲以太子监国,国忠恐丧权,向贵妃求助,阻止事态发展。
太子无法监国,玄宗也无力亲征,导致战局持续恶化。
继洛阳陷落,潼关失守,玄宗迅速调兵,带领杨国忠、杨贵妃及太子李亨等人匆忙逃往四川。
唐朝禁军多为长安人士,仓促出逃,补给困难,将士怨声载道,矛盾激化。
陈玄礼认为杨国忠误国,秘密策划诛杀杨氏,找到太子李亨商议,但李亨犹豫不决。
陈玄礼遂自行行动,指控杨国忠谋反,处死其家属,并逼迫玄宗处死杨贵妃。
尽管杨国忠被清除,李亨却期待更大变革。
马嵬兵变后,李亨以平叛需主帅为由,离开父亲,奔赴灵武登基称帝,尊玄宗为太上皇。
玄宗怒不可遏,却无力反抗,只得派属官监视肃宗。
唐肃宗虽脱离玄宗控制,却身陷亲信及宦官监视,难以施展抱负。
历经艰苦战斗,至德二载(757)在郭子仪、李光弼等将领协助下收复长安,被誉为“中兴皇帝”。
唐肃宗首次战胜父亲,然而其心中恐惧未消,担忧玄宗威望影响政局。
因此,他以忠孝名义,请父亲回长安养老。
尽管长安外战火仍在,但唐肃宗终于松了口气。
成为皇帝后,他发现比太子更难为。先前政斗带来极大不信任,他只能信赖新皇后张氏及亲信宦官李辅国。
李辅国出身低微,曾是高力士属下,因养马有功被派入李亨宫中,多次关键时刻立功,权势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操盘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