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俄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,尽管它在工业化方面有所进步,但与西欧和美国相比,工业化程度仍然远远落后。当时,沙俄90%的人口是农奴,国家的经济依然以农业为支柱,工业化进程缓慢。英国、法国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,德国和美国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蓬勃发展。沙俄虽然也试图参与,但其工业产量仅为德国的十分之一,显得格外落后。
然而,就在沙俄准备加速工业化时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战争几乎摧毁了沙俄的工业基础。可以说,直到苏联接手俄国时,沙俄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。即便如此,苏联却在二战前通过短短十年的努力,实现了工业化的飞跃,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之路。那么,苏联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转变的呢?
首先,沙俄的领土广阔,资源丰富。自16世纪起,沙俄领土扩展速度惊人,从280万平方公里扩展到2288万平方公里,土地多得几乎没有敌手。这么大的疆域催生了大量的地主,而这些地主依靠农奴劳作维持着国家的农业经济。沙俄的社会结构长期以来保持着贵族和农奴的等级制度,直到1861年,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农奴制改革,才稍微改变了这种状况。不过,这项改革实际上是为了沙皇自己的利益,而非解救农奴,导致许多贵族和地主对改革产生强烈反感,最终在1881年,沙皇被刺杀。
展开剩余66%沙俄的改革和社会变革,并没有为农奴带来实质性的好处,也没有解决社会矛盾,最终加速了沙俄的崩溃。苏俄继承了沙俄的大部分领土,但为了退出一战,付出了沉重的代价,不仅要割地赔款,还要面对协约国的攻击。在建立苏联后,国家面临一片废墟,经济困难,资金短缺。
为了度过难关,苏联开始依赖农业出口换取外汇。粮食作为重要的硬通货,苏联利用它进行国际贸易。1928年,苏联粮食出口仅为28万吨,但到1930年,出口量迅速增加至480万吨,甚至在1931年粮食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,出口量仍增加至520万吨。农业集体化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,粮食产量持续下滑,然而粮食出口却依然增加,这导致了1932至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,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。尽管这种情况给普通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,苏联高层认为,为了国家的强大,牺牲一些普通民众是值得的。
与此同时,苏联还通过出售沙俄时期的艺术品来筹集资金。1930年到1931年,苏联卖出了21幅世界名画,换回了665万美元,这些资金为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了启动资金。此外,苏联还通过外宾商店等途径积累了大量外汇。通过这些手段,苏联迅速获得了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的资金。
拥有了资金后,苏联开始大规模购买机械设备,主要来自美国、德国和英国。当时,西方正面临经济危机,许多公司裁员,技术人员纷纷失业。苏联借此机会,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美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前往苏联工作。苏联为这些技术人员提供了丰厚的薪酬,帮助其建设工厂、安装设备,甚至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正是在这种大规模引进技术和设备的背景下,苏联成功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。短短十年,苏联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成就,为二战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总的来说,苏联的工业化是依赖于外汇收入和技术引进的成功案例。通过农业出口和出售资产,苏联为工业化积累了充足的资金,迅速将这些资金转化为工业能力,最终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操盘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