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昭王时期,吴国多次击败楚国,令人疑惑的是,才华横溢的楚人范蠡与文种,为什么没有选择留在楚国保家卫国,也没有投奔实力强大的中原诸侯,反而远赴南方那个相对偏僻落后的越国?他们为何执意投靠越国?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?
范蠡和文种投奔越国之后,前十三年间几乎无任何史料记载他们的活动,默默无闻,直到夫椒之战爆发后才重新出现于史书。令人好奇的是,两人为何能忍受长达十余年的沉寂,甘心隐忍于人们视线之外?
在范蠡离开越国前,他留给文种一封信,其中写道:“蜚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越王为人长颈鸟喙,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”这句警言为何不当面告知文种?范蠡此言到底是客观揭示了勾践的本性,还是带有诋毁勾践的意图,甚至是故意败坏他的名声?
范蠡与文种在越国效力近四十年,其中为勾践效力二十三载,然而当勾践最终灭吴后,范蠡却选择了悄然离去。既然范蠡早已洞悉勾践的真性情,为何仍甘愿为其卖命多年,而不是另寻可以共荣共富的明主?难道范蠡只是一个为追求学问而痴迷的“学痴”,用四十年时间只为在史册上留下一笔?
展开剩余73%围绕范蠡、文种与勾践的种种疑问不胜枚举,如何解释这些历史谜团?答案其实简单而深刻——范蠡与文种的真实身份被史书掩盖得极深,他们非普通楚人,而极可能是楚国秘密派遣至越国的使者,承担援助越国抗击吴国的重要使命。接下来,让我们逐步分析。
首先,晋国扶持吴国以制衡楚国,而楚国是否也扶持越国以牵制吴国?范蠡和文种是否正是这一计划的执行者?春秋中晚期,晋国独霸中原,但面临楚、秦、齐等诸侯挑战,为减轻军事压力,晋国扶持吴国发展水陆战术,借此压制楚国。吴国在晋国扶持下崛起,多次打败楚国。由此可见,吴楚之间的角力异常激烈,楚国若能扶持越国牵制吴国,便能分散压力。范蠡与文种选择前往偏远的越国,很可能正是肩负楚国对外策略的使者身份。
其次,范蠡与勾践投奔越国后十余年默默无闻,以他们卓越的才华,本应迅速崭露头角,为何却在越国长期被忽视?公元前511年范蠡文种投奔越国,但史书记载中这十多年几乎没有关于他们的表现,越王允常大概并未重用他们。直到公元前494年,勾践即位不久,吴越夫椒之战爆发,越国陷入危局,范蠡文种才被启用,最终扭转越国命运。逻辑推测,范蠡与文种作为楚国派遣的外来官员,难获越国本土权贵信任,自然未能高居显职,只有在危急时刻,勾践不得不依赖楚国援助,才将他们提拔重用。
第三,范蠡文种投奔越国的目的究竟为何?是为了建功立业,还是仅为施展才华?若他们的目的仅为追求功名,十多年沉默和范蠡对勾践“兔死狗烹”本性的清醒认知,早就应促使他们离开越国,转投其他明主。更何况春秋时期诸侯纷争,机会众多,范蠡文种完全可以选择更具潜力的秦国等大国,而非停留于越国这样相对弱小的边陲国家。最合理的解释是,他们肩负楚国重任,为国家利益而坚守越国近四十年。如此方能解释他们的忠诚与忍耐。
第四,范蠡临走前写给文种的那封信,为何要在此刻才说出对勾践的警告?这究竟是为示警文种,还是别有用心地败坏勾践名声?“蜚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”这句千古名言,乍看似乎揭示了君臣关系的残酷,但结合范蠡的行为和春秋时代背景来看,却难以成立。春秋时期“君择臣,臣亦择君”,诸侯普遍讲究用人之道,不轻易残害功臣。况且勾践灭吴后尚未称霸中原,仍需依赖贤臣扶持,何来“走狗烹”的先例?因此,范蠡此语更像是政治策略的产物,旨在削弱越国声望,防止越国崛起威胁楚国利益。范蠡通过此言劝诫文种离开,也在向世人传递不要为越国效力的信号。
综上所述,范蠡与文种并非因楚国黑暗无望而弃国远走,而是作为楚国秘密派遣的重要使者,协助越国抗吴,共同抵御强敌。吴国存在时,楚越利益相符,范蠡文种、勾践联手对抗吴国;吴国灭亡后,楚越关系转为潜在敌对,范蠡选择离开,文种惨死,皆出于国家战略考量,而非单纯的个人恩怨或君臣矛盾。
参考资料:《史记》等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操盘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